老宅院里新氣象
古建老宅,如珍珠般散落在無錫城的各個角落,它們鐫刻著城市的過去,更映照出城市的未來。無錫市實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以來,蘇南太滆抗日根據地紀念館(邵氏宗祠)、泰伯廟、潘漢年故居等首批45個項目已基本完成。近日,經基層申報、項目遴選、專家論證和實地考察,一批“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功能復合、效益顯著”的錫城古厝,參與開展“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十佳案例評選活動。這些古老宅院,正展現出新的氣象。
無錫首批完成改造提升的宅院,或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物保護單位,或是形制風格獨特的工業遺產,每處宅院都有自己的故事、傳遞著時代信息。位于宜興和橋鎮閘口村的蘇南太滆抗日根據地紀念館(邵氏宗祠),自完成修繕改造之后,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景點,慕名而來的團隊絡繹不絕。閘口村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邵氏宗祠曾為中共太滆地委駐地,新四軍獨立二團、新四軍十六旅均在此成立。村里的東坡海棠園內,一株古樹名木“西府海棠”,相傳為蘇東坡親手栽植。“來了紀念館,必得去不遠處的東坡海棠園走走;看了海棠花,必得去紀念館看看。” 閘口村相關負責人介紹,鎮、村兩級政府充分利用這些優質資源,將紀念館的活化利用,與助推鄉村振興、文旅發展相結合。眼下,村里正引導農戶改造閑置農舍,為游客提供餐飲、民俗體驗等鄉村旅游服務。
記者注意到,首批完成活化利用的45個項目,在文化價值挖掘、宣傳教育推廣、文旅產業發展等方面都進行了先行先試,使老宅院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次的團日活動太新鮮了,當了一回‘臥底’,跟拍諜戰片似的。”祝大椿故居內,參加完“紅色劇本殺”的陸靜感慨不已。省級文保單位祝大椿故居由梁溪區文體旅游局與江蘇古運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打造成了戲曲音樂博物館。自從這里引入錫劇、絲竹、古琴、昆曲以及劇本殺店等多元業態后,便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地。在對宅院活化利用的過程中,政府部門也在努力探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讓古老宅院呈現出新氣象。位于巡塘古鎮的巡塘鎮救熄會建于1946年,前店后宅、面街背河,是重要的近現代市政設施。而今,這里改造為綜合性茶室,一方面通過嫁接相關資源,承擔會務服務、文創開發等功能,另一方面將茶室與文玩、品茗、書畫、香道等相融合,成為一處文化交流休閑平臺。
古建老宅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傳承優秀傳統工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根據古建老宅的特性,進行合理的改造提升,能夠發揮出它們作為連接過去和現在重要“橋梁”的更大價值。始建于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的泰伯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前,梅村街道啟動了泰伯廟活化利用工程,包括對泰伯廟隔凡樓、至德堂、圣堂、梅里國學堂的打造和景觀改造。“泰伯廟的活化利用項目,從培育和創新文化業態等方面著手,對活化區域進行了全面規劃。”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以泰伯至德精神為核心,該項目致力于體現文物育人的價值,計劃通過引進社會組織、研學機構,開展啟智禮活動、國學文化沙龍、主題研學等文化體驗項目。此外,泰伯廟活化利用項目還將著眼點擴大到了周邊的鐘書房、姓氏文化館等處,通過資源共享,構建吳文化高地,擦亮吳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