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商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城市的原點,是一個城市最具底蘊的所在。而無錫城市原點所在的梁溪,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匯集了無錫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吳文化、運河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輝映,還有“天下第二泉”“東林書院”等文化名片。這里又是無錫這座工商名城的商業中心,絲碼頭、米碼頭、布碼頭、錢碼頭都發源于運河兩岸。同時,穿城而過的古運河呈現“千里運河獨一環”的唯美奇觀,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以惠山祠堂群為代表的錫惠名勝,山水俱佳,時跨千年。
那么,在當下,錫城如何基于這個底蘊深厚的“原點”串聯整合旅游景區、名人故居、商業街區、文創園區等各類資源,深入挖掘區域文化特質,實現文商旅相互借力、共生共贏呢?在12月19日舉辦的梁溪區發展大會文商旅融合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共同把脈無錫文商旅的發展脈搏。
制定系統戰略
推動城市品牌塑造
文化是魂,是一個城市不可復制的精神氣質。梁溪有著3000年的建城史,悠悠歷史在這里沉淀,涓涓文脈在這里傳承。“無錫的原點在梁溪,未來20年之內也不太可能產生第二個城市中心。而今,中心城區要做的,就是精耕細作、盤活存量,發揮其個性、特色,將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充分展現。”無錫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孫志亮說,個性的展現、底蘊的呈現,需要有形的載體來支撐,他建議,打造一個沉浸式的、體驗式的當代文商旅項目,“從西水墩開始到薛福成故居,從運河文化的各個地標到國專紀念館,從小婁巷到東林書院,這些文旅資源的串聯不是簡單地設計幾條旅游線路,而是要做出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文商旅高度融合項目。”
梁溪區正串聯整合旅游景區、名人故居、商業街區、文創園區等各類資源,深入挖掘區域文化特質,持續推動商業業態創新,積極構建全域旅游產業體系,推動文商旅相互借力、共生共贏,全力打造以文化為靈魂、以商業為依托、以旅游為紐帶的特色品質城區。
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地方品牌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周永博建議梁溪區制定實施內營場景與外塑品牌兩大戰略。“作為底蘊深厚的老城區,這里擁有大量具有豐富文化價值和多重審美意蘊的場景,具備以場景持續構建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和城市記憶的現實基礎。建議推出《梁溪城市場景與品牌化行動計劃》,同時建立全周期孵化機制,打造典型城市場景。”周永博說,這兩大戰略的實施,可以將蘊含于城市角落的各類資源,轉化為集成科創成果、吸引創新人才、提升消費活力、激活創業時間、彰顯生活品質的城市場景,對推動城市品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串聯文旅資源
供給特色生活方式
活化利用一批歷史建筑,全面整合名人故居、東林書院、小婁巷、崇安寺等有形載體,重塑改造惠山古鎮三期、錫鋼浜游客集散中心、小婁巷二期等項目,打造與工商文化、書香文化、名人文化相呼應的文化精品……隨著一系列文商旅融合的舉措,我市在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的內涵品位,凸顯文化名城的獨特氣質和魅力。
“文化資源串聯不是簡單的點位連接,而是需要供給人們特色的生活方式。”周永博說,文商旅融合項目的打造,必須充分面向人才需求,以城市場景推動潮流文化、地方文化融入創意社區,激活文化創意活力,凸顯城市內涵與文化價值。“通過創新連接和利用現有載體,增強城市場景對文化的多元表達,切實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表現力。”他建議,無錫可以根據空間鄰近性和時間利用模式,串聯興趣點,比如塑造“中古空間”這一兩代人擁有共同記憶的場景空間。還可以建立小眾文化地標,重塑城市空間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價值。圍繞小眾文化地標,可以加快建立徒步友好型城市中心,創造“慢下來”的時間體驗,幫助人們找回生活的真實感和控制感,帶來更持久的積極情緒。
強化個性塑造
激活工商名城當代價值
“在強調文脈的同時,還是要注重商流,重現工商名城的高光時刻。”無錫市國專歷史研究會會長嚴克勤說,梁溪是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作為無錫傳統商業商貿中心,這里又是高端消費要素集聚地,更是無錫特色生活方式的傳承地,在文商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商流的引入,不僅能激活工商名城的當代價值,更是為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助力。今年以來,梁溪區圍繞首店經濟、假日經濟、夜經濟,重點打造“潮玩新假日”“人間梁溪”“今夜‘梁’宵”等系列促消費和文商旅品牌活動。在嚴克勤看來,這些商業新模式都需持續深化和提升品質。
豐富的商貿資源是無錫中心城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里,有“全國百條商業示范街”中山路商業街,“中國著名商業街”南禪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和崇安寺街區,有恒隆、蘇寧、國金中心這樣的高端商務樓宇超百幢,還有大型商業綜合體17座。孫志亮建議,結合火車站南廣場提升改造等系列城市更新項目,重塑錫城“小上海”的記憶,展現民族工商業發祥地在當下的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