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歷史建筑量身定制“護身符”
我市歷史建筑保護舉措再升級。昨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無錫市區第一、二批共103處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圖則編制完成,通過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審議,“一棟一策”為每處歷史建筑都建立了完善的檔案信息、量身定制了保護要求,為后續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法定依據。
記者翻閱保護圖則發現,圖則為每處歷史建筑都明確了保護范圍,以及需要重點保護的核心價值要素。例如,位于經開區的張卓賢故居,是無錫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圖則明確要求嚴格保護其中西合璧式獨棟別墅風格、磚木結構、平面布局,以及清水磚墻、山墻山花、木樓梯、西式石膏等特色部位和裝飾,甚至是院落內的一棵雪松也被列入了保護圖則。對坐落于南泉老街的養元堂,則要求重點保護其“回”字形院落式平面局部及精美的建筑細部,保護好無錫傳統民居建造工藝。
“歷史建筑的核心保護要素,是最能體現歷史建筑價值和特色的地方。通過編制圖則,可以讓歷史建筑的所有者和使用人更清楚地知道,每處歷史建筑最珍貴的地方在哪兒,如何更好地進行保護。”據介紹,凡是被列入核心保護要素的,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對它進行改變,而在歷史建筑保護范圍內的任何建設活動,也都必須根據圖則相關要求進行管控和引導。
在今年對雪浪人民公社消防隊這一歷史建筑進行修繕的過程中,就充分發揮了圖則的引導作用。在修繕前,該建筑南立面鑲嵌著“無錫縣雪浪人民公社中心消防隊”水泥字牌,但其中的“人”和“公”字大部分已破損脫落。原先設計單位在編制修繕方案時,計劃把缺失的字補上,但最終還是根據圖則對字牌的保護要求,本著修舊如舊和真實性的原則進行了修繕,保持了原貌。
保護是為了更合理的利用,此次完成圖則編制的103處歷史建筑中,活化利用率已達77%。對于今后如何讓更多“老房子”煥發新生命,圖則也提供了有力的指引——為每處建筑的活化利用都提出了相應的正負面清單。比如,位于洛社鎮的秦巷當鋪舊址,始建于清末,布局為五開間三進,是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其單峰屏山墻、石庫門、八角窗的設計極具傳統當鋪建筑特色。圖則為其規劃了展覽、文化活動、社區服務、文化創意、商業服務等活化利用功能。該建筑在今年修繕完成,計劃打造成一個小劇場,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
據悉,目前我市已公布的歷史建筑有236處,第三批次133處建筑計劃于今年年底完成圖則編制,進一步健全完善保護利用體系。